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邯郸 > 资讯杂谈 > 正文

九首冬日诗词,温暖常在心间

发布日期:2022/9/13 17:19:12 浏览:48

来源时间为:2021-12-27

九首冬日诗词,温暖常在心间

2021-12-2703:44:41来源: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最寒冷的季节中,温暖也仿佛更加珍贵,有着更直抵人心的力量。今夜,我们随诗人的脚步一起走进冬天,品读冬之温暖,发现古诗词中的冬日美好……

冬·温暖在人

有友伴、有亲念、有人思的冬天

每一刻都是温暖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文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过多的艺术技巧,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诗文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此诗抒写雪中思友之情景,由冬日清晨下雪时作者的所见所感,最后转入想象胡居士雪天高卧,表达出对友人无比的敬仰和深切的关怀之情。全诗用笔空灵,神韵悠远。《唐贤三昧集笺注》点评此诗道:“雪诗如此,甚大雅,恰好。开后人咏物之门。”

《雪夜小饮赠梦得》

唐·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诗文赏析:

这首诗作者成于洛阳,是一首记叙诗。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坐看岁月沉浮。

冬·温暖在景

有梅赏,有雪见,有胜景的冬天

每一帧都是温暖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文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冬日山居雪景图。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叹,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自己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慨。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文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年),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寒冰初结、路无行人、榆柳萧疏、万籁俱寂的萧瑟气氛,最后一句将视线延伸到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全诗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清代岳端《寒瘦集》点评:静境佳思,得晚望之神。

《大德歌·冬景》

元·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诗文赏析:

这支小令作于大德(元成宗年号,1297—1307)年间,描绘了淡雅的傍晚郊野雪景图,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远景的衬托,境界开阔。后三句精心摄取近景,一目了然。把朦胧的远景和明晰的近景紧密配合,富有空间层次感和画面的立体感:白中有寒鸦,一分荒凉;黄芦掩映,色彩富有质量感,给人温馨;渔舟斜缆,安详静谧,给人以想象:雪过天霁,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整个画面给人种寒而不冽、淡而有味之感。

冬·温暖在伴

有冬嬉,有感思,有暖酒的冬天

每一瞬都是温暖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文赏析: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所作。此诗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作者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独酌·窗外正风雪》

唐·杜牧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

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