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邯郸 > 旅游景点 > 正文

生态富民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2016/8/1 5:35:30 浏览:204

邯郸市丛台区牢固树立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恢复、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文化旅游相结合,强力推进紫山生态修复工程,紫山区域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6提升到了93,建成了库容约30万立方的紫云湖,核心区内实现了观光车道和自行车道全覆盖,荒山变景区,年游客量达到20余万人次。省委赵勇副书记批示:可以作为“五位一体”示范区,加以推广。

2015年8月,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基层调研时多次强调,要坚持多种树、快转型、兴水利,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建好美丽乡村,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百姓。邯郸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这一要求,牢固树立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力实施紫山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增强邯郸发展的绿色竞争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数十次到紫山实地调研,亲自把关审定建设规划。作为该项工程的推进主体,丛台区坚持把生态恢复、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文化旅游相结合,举全区之力,强力予以推进,目前紫山区域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6提升到了93,建成了库容约30万立方的紫云湖,核心区内实现了观光车道和自行车道全覆盖。紫山由无人问津的秃山、荒山,变成了年游客量达到20余万人次的休闲景区。

一、坚持“机制理顺 专业操作”,提升建设品位,打造生态景区

为确保紫山核心区在推进生态恢复建设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丛台区首先确立的一条原则就是实现“三专”,即专人负责、专业水准、专心打造。一是强调“专人负责”。丛台区专门成立了紫山生态恢复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政府区长分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各明确一名副职任副组长,长期盯在紫山负责工作推进。同时,丛台区委、区政府向市委、市政府申请,及时组建了紫山核心景区建设办公室,落实人员编制,履行协调、管理等职责。并出台了规划编制、产业培育、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为推进紫山核心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体现“专业水准”。专门聘请中国美院景观设计研究所、徐州九州园林生态有限公司和邯郸市水利设计院有关专家,对生态涵养区的布局和生态恢复多次进行论证,对市委、市政府编制的《紫山胜境风景名胜区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核心区详细规划》进行再深化、再提升,制定了《紫山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国内有资质、有经验、专业化、水平高的公司,实行专家组严格评审,精心策划包装生态涵养区内包括植被恢复、道路修建、引水上山、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各个开发项目和产品设计。规划设计的深化、提升,让全市上下看到了紫山核心区的发展前景,市委、市政府对核心区的建设标准也由最初确定的“3A”景区提升到“5A”景区标准。三是实施“专心打造”。按照景观协调、尊重历史、建筑一致的原则,邀请中国美院景观设计研究所专家,多次深入到邯郸辖区内保存有历史文化建筑的现场进行考察,加大对文化遗产内涵的系统考证、发掘力度,对竹林寺、紫山书院、马氏宗祠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项目精心设计,不断充实、丰富紫山的文化肌理,杜绝杂乱无章的建筑和贻笑大方的人造景观。同时,依山造势专心打造精致“微景观”,在研究游线,研究流程,研究时间消费的基础上,对一花一木、一亭一碑都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做到5分钟一个兴奋点,15分钟一个高潮点,20分钟左右一个休息点,真正把“快餐化”的景区变成一桌“盛宴”,让游客漫步其中、品味文化、放松心情、休闲玩耍。

二、坚持“做精基础 市场对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的大汇流

紫山生态涵养区全区域面积达35.5平方公里,仅核心区就有4.86平方公里。把秃山、荒山打造成邯郸的“后花园”,进而形成“5A”级景区,投资非常巨大。如何破解资金难题成为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为此,丛台区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财政投入打基础、种下梧桐引凤凰”的建设思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对紫云湖、慢行观光、竹林寺和紫山书院等项目积极谋划、筛选、包装,加大对接力度,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截至目前共争取上级资金9310万元。通过向市委、市政府申请,市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连续给予支持。区委、区政府在区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紫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面向社会发起了“绿化紫山、爱我邯郸”公益林建设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唤醒了全市上下共建绿美邯郸的热情,共获得公益林建设捐资554万元,还有一些大型企业主动承包山头按规划参与植树造林。二是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坚持绿化先行,目前景区内完成绿化6500多亩,栽植各类树木78万余株,种植木合欢、栾树等各类树木50余种,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色彩多变的生态效果。同时,为使景区尽快“成景”,丛台区采取大规模移植榉树、法桐、水杉等树种,并在下层配以灌、草、藤的复层结构,精心开展微景观设计,使新建绿地达到绿树成荫、一处绿一处景的视觉效果。积极寻水上山,丛台区在多方走访和专家论证基础上,选择距离1公里外焦窑煤矿的疏干水作为水源,实现了寻水上山。目前,涵养区内新建、维修水池等蓄水工程8处,新建扬水泵站2处,铺设各类输水管道6000多米。建设中的紫云湖一号湖区已蓄水约5万立方,二号湖区正在蓄水。加快道路施工,目前涵养区内修建、整修道路路基21公里,建成观光车道约4公里,自行车道约6公里。随着基础实施的逐步完善、绿化景观的建设打造,紫山区域已经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首选之地。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着重围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等开展招商,重点瞄准大型融资集团、知名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招商和行业专题招商,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已有来自北京、上海、大连等多地商家到紫山参观考察,其中大连嘉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丛台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该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参与紫山核心区建设。

三、坚持“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打造全域景区,实现生态富民

推进生态修复,如果不能提升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群众就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丛台区坚持把生态恢复与生态富民结合起来,提出了“以核带点、连线成片、逐次打造、全域景区”的发展理念,坚持核心景区、美丽乡村、农事体验、庭院休憩“并联发展”,充分发挥紫山核心区的引领辐射作用,实现紫山周边的全域景区建设,让群众成为生态景区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一是扮靓周边村庄,让“特色”成为景点。丛台区坚持把美丽乡村与紫山核心区一体化打造,实现以核带点、全域景区、变美为富的发展目标。注重展现民俗、留住乡愁工作理念,重点打造周窑、高窑、黄窑、姜窑古村落民居圈,通过修旧如旧,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引导游客追忆古韵民风,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依托赵王陵人文景观及2号陵即将保护性开发的机遇,深度挖掘赵文化内涵,加强薛三陵、姜三陵、中三陵、陈三陵四个村的基础设施、服务项目建设完善,着力打造王陵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区。利用坑塘密布的优势,充分做足水文章,把前郭庄、高北、高南、薛庄连片打造成荷塘小镇,形成观赏、游玩、采摘、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观。二是引导村民融入,让“富民”成为焦点。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区财政投资300万元对32个村庄进行高标准绿化,对主要道路沿线的村庄进行重点打造,引导村民在前庭后院建设小菜园、小果园等庭院经济,使每一个庭院都成为“微景观”。鼓励村民建设新型农宅客栈,以家庭院舍为主,将房屋改造成为设备齐全的标准住宿房间,在绿树掩隐的农村环境中,使游客可以享用农家自种自产的新鲜蔬菜绿色瓜果,以及风味浓郁的传统农家小吃,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消费需求。鼓励村民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精加工,对当地的小米、冬枣、核桃、土鸡、蜂蜜等土特产进行包装销售,实现居家创业就业、门前发展致富,真正让村民和谐“生态红利”。三是发展现代农业,让“休闲”成为亮点。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大户,大力推广“龙头 基地 农户”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带动形成周边9个500亩以上农业园区,涵盖果树、药材、苗木花卉、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多个项目。同时,发展培育了桑葚采摘园、冬枣采摘园、葡萄采摘园等多个农家采摘体验区,让旅游途中散落的快乐农场、采摘基地以及生态园区等铺展成游客漫游的驿站。目前,该区域内共有农业种植大户、公司18个,流转土地9000余亩,投资总规模达1.9亿元,辐射带动辖区农户4500余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