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邯郸 > 百姓生活 > 正文

春日寻访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一座古寺的谹谹之声

发布日期:2023/4/3 11:11:29 浏览:67

道钟铃是由此慢慢演化而来?

展板中可以看到,《太平御览》中记载了先秦乐钟类别,即钟、镈、錞、镯、铙、铎。铙的形状开口朝上,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延续至西周初期,有单独的铙,还有成编列的编铙,所以人们认为编铙是编钟的雏形。王申介绍说:“铙被认为是在古代军事活动中所使用的军乐器,我们古代讲‘击鼓而进,鸣金收兵’,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金’就是指铙。”而镈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它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使用,掌管它的人称为镈师。

历史进入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以长江为界,呈现出了南方钟和北方钟的差异。

北方钟的代表是唐宝室寺钟,铸于唐贞观三年,钟整体像一只倒扣的碗,同时钟身上纹饰繁复,包括飞天纹、凤鸟纹及铭文,底口呈波浪状。龙兴寺铜钟则是南方钟的代表。和北方钟一做对比,便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南方钟钟身像水桶一样直上直下,同时底口平齐;北方钟底口则呈波浪状。另外,南北方钟的撞钟点也不同,钟上的撞钟点称为钟月,南方钟的钟月与底口有一定距离,大约在钟的腰部,而北方钟一般在底边突出的角上。

博物馆收藏的北宋仁王院铜钟是原件,它也是北京地区收藏最早的一口梵钟,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所铸,上世纪70年代由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拨交至大钟寺保管,后成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还有一口我国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铁钟,原件收藏在河北涞源的阁院寺内。古钟博物馆为了使观众全面了解我国的钟铃文化,也将其复制品收藏进馆中。

大明弘治道钟猛一看杂乱无章,其实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顶部铸满文字,为百字圣诰,钟体铸有三部道教经文,其中正上方的一部为《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顺时针读,一共32圈。研究人员发现,“32”在道教早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字,早期道教有32天帝,是道教天神,每一个天帝的秘讳都对应着8个云篆符号。如果想要诵读钟上的这部经文,需要绕钟32圈。钟下部的文字被称为“自然玉字”,共计256个,对应了32位天帝的秘讳。

旁边的一口钟钟身歪斜,王申说:“这可不是挂歪了,而是此钟有铸造缺陷,可能是设计的时候重心没找准,同时铸钟时,内外范套合时发生偏移,导致钟壁一边薄一边厚,所以无论如何悬挂都是歪的。”这口钟是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捐资所铸,魏忠贤大家都比较了解了,是明代的一个大奸臣,他被崇祯皇帝赐死后,老百姓看他铸的钟都是歪的,就说铸钟如做人,为人不正,钟也会歪。这口钟也被博物馆保存至今,同时作为一口警钟,提示世人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每年都对大钟钟架进行力学监测,观察它有无形变

终于见到永乐大钟,它在深深的第五进院落。

永乐大钟近300年一直悬挂在专门为其建造的大钟楼中,楼上悬挂有“华严觉海”匾,为乾隆御笔题写。大钟楼上圆下方,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

众所周知,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钟高6.75米,直径3.3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有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历史。但王申说永乐大钟在官方记录中很少现身,所以铸钟的原因多为后人推测。其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忏悔说,主要依据乾隆所题写的一首《大钟歌》,说永乐皇帝发动靖难,杀了很多人,内心不安,故铸大钟以求忏悔;二是朱棣按照“为功大者钟大”的祖宗成法,希望通过铸造大钟来宣扬自己的功绩和愿望。确实,在钟身的最显著位置铸有朱棣的十二惟愿,表明了他希望大明永一统的思想。

永乐大钟名扬海外,其中“五绝”最为名声显赫:一绝为铸造年代久远;二绝为声学特性卓越;三绝为铸造工艺高超;四绝为悬挂结构科学;五绝为铭文数字最多。王申介绍,博物馆现在每年对钟架进行力学监测,用专业仪器做定点,观察它有没有形变,从每年的分析结果来看都在合理区间。今年博物馆还申请了预防性保护项目,对于钟架的受力、地下的振动感应等进行测量和计算,也监测周边环境,包括周边车辆、地铁等的影响。

大钟的悬挂梁架结构为三层重叠纵横架构,从乾隆八年建成,近300年未曾移动过。博物馆只于2018年对钟架进行了除尘保护和回贴,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将最原状的陈列呈现给观众。梁架上龙纹彩绘的沥粉堆金也保持着原貌,从那一条条凸起的精美龙纹上可以想见它初时的华丽。

有记载说永乐大钟“非祈雨不鸣”,但永乐大钟是否为祈雨法器,目前从清廷档案中找不到佐证。因为没有永乐大钟参与祈雨的记载,所以永乐大钟在清代具体有什么样的用途,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大钟楼外,玉兰含苞待放,牡丹细枝抽芽,可以想见,春天里的觉生寺会更加生机勃勃。

本版文/本报记者王勉

上一页  [1] [2]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