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邯郸 > 企业单位 > 正文

沁河源头有人家

发布日期:2024/4/11 10:23:47 浏览:5

来源时间为:2022-08-01

在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林博览会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亮点,就是涧沟陈展馆。它是依托龙山文化的涧沟遗址而营建的,占地6600平方米,位于园区南入口区域,展馆由七个大小不同的下沉庭院组成,泥土色的墙壁,半地下的空间,在花草、绿植景观的陪衬下,让人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为园林博览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涧沟村位于邯郸市区的西部,地处丘陵的边缘,是丘陵与平原的接壤地带,这里是沁河的发源地,河水环绕,风景优美,植被茂密,风景优美,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据县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李、安等姓从山西迁来,定居沟边,因村边常有涧水流淌,故名涧沟。

邯郸城市的雏形

其实涧沟村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村庄,它的历史比邯郸城还长,考古专家经过研究,得出了“先有涧沟村,后有邯郸城”的结论。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大约5000多年前,邯郸的先民已经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较大的聚落。《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所以这里成为邯郸城市最早的雏形。

1957年,北京大学和河北省文物考古队来到涧沟村,对位于村北的一处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这处遗址以村为名,定为涧沟遗址,后又曾多次进行发掘,获得了重大发现。

涧沟遗址的东、北两面为沁河环绕,与百家村、齐村隔河相望,面积120000平方米,南北300米,东西400米,呈半椭圆形,顺东直下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既可渔猎,又宜农耕,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发掘的遗址面积1200平方米,属龙山、商、周、汉四种文化堆积,而以龙山文化堆积分布最广,出土文物1547件,另有陶片10万余片。

遗迹有灰坑、房基、陶窑、水井,遗物有陶器、石器、铁器、卜骨、卜甲、蚌骨、陶纺轮等,出土的陶纺轮、研磨器和窑址,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涧沟遗址面积大、档次高、内涵丰富,是邯郸最具规模的古文化和古人类遗存,涧沟遗址中发现的不少器物,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是邯郸史前文化的重要源头。

涧沟遗址也是研究我国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1990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巨著《中国通史》,对涧沟遗址的发现予以极高的评价。1989年6月涧沟遗址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夏第一井

涧沟遗址发掘的水井是一项具有轰动性的重大发现,当时堪称“华夏第一井”,它的发现在史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水井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

据史籍记载,约在黄帝时期,我国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凿井技术。尧、舜时代曾流行一首民谣《击壤歌》,歌中唱道:“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古书《世本》和《周书》中有:“黄帝见百物,始穿井”的记载,《吕氏春秋·勿躬篇》有:“纪伯善作井”的记载,但考古工作者始终没有发现井的实物。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队和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涧沟发掘出的两口水井,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水井。井的位置靠近陶窑,均为土井,形制为竖井窖穴,深7米余,口径约2米左右。在一个水井的底部的淤泥中,发现有典型的龙山文化特征的陶壶、瓶、罐等器物50余件,残破者近百件,从陶器残破的位置来看,很像是因为汲水而沉落井底。

涧沟遗址中“华夏第一井”的美称,在1973年被打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年代更早的水井,距今约6000年。水井直径为6米,深1.35米,井上还盖了一座井亭,以避免受到风沙、雨水等外来污染,使水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提升。但这口井还不是对地下水的利用,而是收集雨水所用,而涧沟遗址中的水井,则是对地下水的充分利用,其意义更为重大。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人类生活的早期,逐水而居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人类的文明也始终与河流相伴而生,可以说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但依水而居,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河流会因雨季而泛滥成灾,河流因缺水而断流,都对人类的生存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通过水井来使用地下水,使人类不仅摆脱了河流带来的诸多不便,提高了人类饮水的质量,而且扩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预示着人们可以远离河流而生存。水井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还标志着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已经由单纯依靠河水灌溉,发展为可以开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作物,使人类的生活更为稳定,也是“农村”大面积出现的重要标志。

稳固的定居生活

在涧沟遗址的发掘中,还出现了四座房屋的遗迹,内有炉灶和通风的窗口,以及骨针、骨锥、穿孔的龟甲等生活用品。随着家族成员的增多、建筑技术的进步,过去那种完全地穴式的居所已极为少见,半地穴式建筑成为主要的形式,而且发现了已经调好的白灰浆凝固的白灰坑,证明了当时人类的居住条件已进一步优化、美化。人们用石灰铺地用来隔潮,用灰浆抹墙使房间洁净亮堂。

在涧沟遗址出土的陶窑、陶器,可以想象彩陶在当时已成为社会时尚。涧沟遗址出土的“红顶碗”是彩陶的象征性器物,它本身并未施彩,是靠严格控制窑火温度,使其在同一件器物上呈现不同的色调。就是这几片不起眼的陶片,证明了5000年前我们先人的生活空间已经五彩缤纷。

在涧沟村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的发掘中,还有一个奇异的现象:在两座半地穴式房屋的中央,各放置了三个人头盖骨,经医学等各方面的专家测定,这6具头盖骨都是从眉弓经颞骨到枕后砍下来的,从头盖的斧痕判断,砍头的方式极其残忍,目的显然是为了获得一个完整的头盖,然后当作饮水的杯子。学者们经过多方的检测、研究、论证,认定这6具头盖骨是当时来自邻族的战俘,头盖骨上的道道斧砍刀剥痕迹,活生生地再现了这一时期部族战争的血腥和残暴。《中国通史》对此的解释是:“用头盖做杯碗的风俗,曾广泛流行于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区,我国中原地区也很流行。”其用意在于“战士或首领用它喝酒或喝敌人的血以显示自己的勇武和战功”。它的发现说明,在龙山文化的晚期,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有可能创造剩余产品,从而提供了人剥削人的可能,贫富分化已明显出现,甚至阶级分化也已出现。

千年古村的蝶变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涧沟村由于毗邻邯钢,而且南与邯长铁路接壤,邯武快速路立交桥于村南穿过,北接齐村大坝,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充沛的水利资源,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首选之地。在十余年间先后聚集了纵横钢铁、裕泰煤化工等数十家大型钢铁、焦化及配套企业。这种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钢渣、废料大面积堆积,污染空气到处弥漫,水源地污染严重,恶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严重制约着涧沟村生态的发展。

2020年,园博园和旅发大会在复兴区召开的历史机遇,成为涧沟村发生蝶变的开端。他们重拳实锤拆企业,整村规划建景区,在保留原有村落风貌的基础上,依托涧沟遗址文化,打造出“华夏第一井”文化墙、涧沟水街、井苑乐玩吧、特色民宿等特色景点,使一个活力无限的绿色生态村、文化引领的文明新风村脱颖而出。

进入涧沟村的道路与邯武快速路并驾齐驱,两条路高低错落,涧沟人利用这种独特的空间,打造出一道文化景观走廊。

“华夏第一井”景观墙,是充分利用华夏第一井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井文化的内涵,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它滋养生命、灌溉五谷;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让游客体验农耕,留住乡愁;从情感回馈的角度来看,可以饮水思源,不忘感恩,让人们从这些文化故事中,品味出井文化与华夏文化的阡陌交织。文化墙的周边道路使用旧磨盘、石板、碎石、鹅卵石、青砖等乡土材料,间以植物花草,展现出了一幅生态自然,返璞归真的乡野情趣。

井苑乐玩吧是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打造的一处游乐园地,占地16000平方米,以田园乡村为基础,汇集了户外拓展、乡野童趣等元素,成为亲子休闲旅游目的地。这里有荡秋千、拓展训练、攀爬等多个游乐项目。使孩子在游玩中,寓教于乐,启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而钻网、攀爬、障碍长廊、平衡木等设备,则让孩子在运动中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有农具体验、推磨盘、水井打水等项目,使小朋友们亲身体验农耕生活,感受田园乐趣,享受劳动的快乐。

在这些游乐设施中,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材料,与仿木、仿石、茅草房等建筑形式相搭配,体现出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涧沟水街是以涧沟村历史文化为依托,打造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据记载,涧沟村是沁河古道的流经地,原有数条水沟,水网密布,沟涧纵横,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水沟大都被填平,有的甚至在上面盖起了房屋,涧沟水街的打造,恢复了原有的沁河古道,再现原有的水街风貌。

水街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共有12栋建筑物,建筑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道路中间是一条十几米宽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树木成行,河流两侧则是由不同建筑风格组成的商业街,有餐饮、酒吧、手工作坊店、手工艺品展示等,还可举办艺术讲座、小型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等等,实现乡村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提供创业的平台。

涧沟村在打造民宿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留住古村落原有的风貌,石块垒砌的房基、泥土色的院墙,篱笆小院等,半土半木的建筑形式,既古老又富有乡土亲情,乡野餐厅的门窗则结合了龙山原始土屋的元素,夯土层错落有致,朴素中流淌着时尚气息。

王兴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