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邯郸 > 下设单位 > 正文

邯郸武术学校浅谈少林功夫形成文化的原因

发布日期:2016/3/28 5:07:55 浏览:267

一、前言

少林功夫是中原武术文化乃至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目前,少林功夫经过历代僧人1500多年的创造和锤炼,已经从一个寺院的“看家绝活”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民俗文化而享誉海内外。那么,作为一个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积德行善”为主旨的佛教寺院,怎样会容留和产生以攻击搏杀为目的的武术;怎样将禅宗教义与武术相联系产生出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少林功夫流派?少林功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一些学者通过大量的史料,从历史的视角考证了少林功夫的起源和发展,论述全面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仅从史学的角度去研究少林功夫还不很全面,还应从文化学的视角去考察少林功夫与文化的关系,考察少林功夫形成的文化因素,去探索少林功夫绵延千年的奥秘。本文仅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就少林功夫形成的文化成因做一分析和探讨。

邯郸学校

二、少林功夫的界定

有关少林功夫的名称,从古至今存在着许多称法,如武、手搏、角艺、少林拳法、少林棍法、少林功夫、少林武功、少林拳术等。就少林功夫内涵的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少林功夫体育说、少林功夫文化说、少林功夫宗教说和少林功夫综合说等几种。这些界定方式,从总体上讲,它是随着对少林功夫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少林功夫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已由原来的仅仅是中国武术的一种拳种的技术层面的认识逐渐上升为能够体现丰厚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和体现禅宗思想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在此,笔者认为,少林功夫是民间武术及中原地域文化与少林寺特定环境中的佛教文化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以少林寺武僧集体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既具有中国武术特征,又体现学佛修禅方式和佛教思想的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武术项目。少林功夫既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少林功夫形成的文化成因

1、当地习武风俗与少林寺僧带艺入寺,为少林功夫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四周山林环抱,峦峰秀丽,乃嵩岳之神秀,中州之胜地。故“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敕建少林寺以安顿天竺僧人跋陀来嵩落迹传教。孝昌三年(527年),天竺高僧达摩经金陵来少林,面壁九年,在此首传佛教禅宗,僧徒频增,佛誉大震,少林寺遂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达摩也被尊为禅宗初祖。少林功夫就诞生于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称号的河南登封少林寺中。

随着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的确立,前来朝圣和皈依佛门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身怀绝技和武艺高超者。这些人为以后少林功夫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如跋陀的弟子慧光,入寺前就是一位身怀绝技之人,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慧光12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他入寺后自然将自己的这一技艺传授给寺院僧人,为僧人的健身所用。唐代的圆静和尚,自幼习武,擅长刀、枪和鞭术,尤其精通气功,人称铁汉子。三十岁皈依少林寺,号称铁和尚。法名克明的和尚,原河南固始县人,幼年随祖父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为谋生计,同祖父在永城一带卖艺,被地痞踢坛殴打,一气之下劈死了地痞,因怕吃官司而逃离家乡,来到少林寺削发为僧。金元时期的白玉峰,法名秋月,入寺前已是闻名全国的武林高手,后皈依少林,与觉远和尚和李叟之子共同演练探讨少林武技,还把自己拥有的武艺精华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少林众僧,并对寺僧演练的部分套路进行了修改和纠正,将少林寺的罗汉十八手发展到一百七十多手,并撰写了《五拳精要》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虎、豹、蛇、鹤、龙五拳的特点和手、足、身、眼、步法以及五拳组合的练法。可以说,秋月和尚为少林功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少林寺志》记载:少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好武习俗和传统。少林寺根植于这样的风俗环境之中,自然受当地良好传统风气的影响,经课之余,在身怀武艺僧人的带领下,僧人们习武健身、活动肢体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少林寺创建后,皈依少林的僧人带艺入寺,带动了寺内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寺内武术技艺的交流,为少林功夫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不可否定的是,从少林寺的建立到隋末以前,少林寺内的习武活动只是带艺寺僧沿袭少林地区的好武习俗而进行的一种无任何宗教意义上的活动。这时的少林功夫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林功夫,只是中国武术活动内容在少林寺内的开展和体现。

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这种文化的功能与价值紧密相关的。一种文化的出现说到底是人们适应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人们能动地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某种文化对人们适应环境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来说,只要这种文化有助于人们适应所处生产与生活环境,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少林功夫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少林僧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

禅宗以“壁观”、“坐禅”为主要修行手段来达到清白无杂的心念去投契佛理的目的。由于长期盘膝静坐,致使僧人经络不通,阴阳失调,精神和肉体上都感到十分疲惫。正如民国四年出版的尊我斋人所著《少林拳秘诀》中所云:“……居于此寺,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如坐,则徒众既有混沌不振者。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后灵魂易悟也。果借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不过十八手而已。”当初这段文字是被用来说明达摩创造少林拳的,现在虽然一些学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对达摩创少林拳的真伪早有定论,但通过上述记载从一个则面反映出僧人在修禅、静坐的过程中,身体疲劳影响了修禅效果的事实。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修禅、传教的目的,僧人不得不寻求健身的方法,于是僧人根据寺内和尚所习武术招势,结合自身状况,创编了一些活动肢体增强体质的武术动作。这些动作经过各代僧人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少林功夫套路。可以说,僧人修禅健身是少林功夫形成的内部动力。

邯郸学校

少林寺创寺于峦峰秀丽,四周山林环抱的五乳峰下,虽然“灵境更清幽”,但是由于处在嵩山的深处,山势险峻,林木茂密,猛兽时常出没,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少林寺僧的生命和日常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抵御猛兽的攻击,寺僧通过习武来增强抗御自然和猛兽的能力成为可能。这构成了少林功夫形成的内部动力。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