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邯郸 > 下设单位 > 正文

【高端媒体看邯郸】邯郸道上

发布日期:2023/4/24 12:18:26 浏览:88

来源时间为:2023-04-21

邯郸市文化局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文华

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不长,南北540米,也不算大,核心保护区1.06公顷。这片面积有限的土地蕴含着绵长的故事,沉积着复杂的情愫,铭记着古城三千年沧桑。

这一街区位于邯郸市丛台区,处于古代邯郸道的重要位置。在明清邯郸古城,它是南门通北门的核心街道,称南北大街,民国称西大街,新中国成立后称城内中街。

邯郸市文化局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街景。(受访者供图)

现代化的邯郸城早已将明清古城“淹没”,城内中街也不再是城区交通要道,但在历史上,它是华北平原南北大道绕不开的节点。这条道被称为太行山东麓大道,是华北平原上最早形成,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南北大道。至今京广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仍走这条线。历史上,邯郸城一直是这条大道上的重要经停点,这个点落在如今的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一带。

三千年来邯郸城池多次叠压,战国时的赵都邯郸城,现在已处于地表之下6至11米处,但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位置一直是城址中的南北轴线。汉唐以后,这一带先后属于邯郸道、长安道、御道,始终居于邯郸古城的核心位置。

行走在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路过回车巷、平原君府、邯郸驿、慈禧行宫、邯郸书院……三千年风云际会,八千里驿动情怀,在这一瞬间相遇。

小巷之战国风云

回车巷距平原君府不远,两处史迹隐含着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盛衰变化。

回车巷是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南部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长75米、宽3米。因回车巷最有名,街区也以之为名。

回车巷的故事,主角是赵国文臣蔺相如和武将廉颇,这个故事被载入《史记》,说有一天蔺相如乘车,在路上望见廉颇的车,就让车夫到巷子里回避。之前蔺相如在秦赵两国国君渑池会上,不畏强秦,维护了赵惠文王赵何的尊严,被拜为上卿,地位高于廉颇,这让廉颇很不服气,声言要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避让后,身边人不平,说这太没面子了。蔺相如说,自己连骄横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只是担心两人闹矛盾影响国家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知,负荆请罪。

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一带是当时赵都邯郸的主要街道,二人的车或是在这里相遇。当然,真正遗迹在地表之下。现在的回车巷是从明代邯郸古城中遗留下来的,巷口有石刻“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是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时任邯郸知县萧察所书。1981年,政府进行维修并建立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文介绍了回车巷历史,碑额上“蔺相如回车巷”为河北省原省长李尔重书写。

邯郸市文化局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街景。(受访者供图)

碑文对蔺相如颇为褒扬,这自是不错。不过,弱国无外交,蔺相如能在公元前279年的渑池会上,逼秦昭王为赵惠文王击缻,并最终使赵惠文王全身而退,从根本上说,还是赵国当时兵力可以和秦相抗衡,有武力保障才有外交底气。蔺相如的应变能力和勇气当然可贵,但“秦不敢动”的根源在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出了渑池会和平收场的内在原因。

赵国自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灭中山,逐三胡,军力强盛,本可和强秦一争天下。可惜,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的两个儿子赵何与赵章相争,使武灵王困死沙丘宫,霸业落空。但赵国的军事实力仍在,外交地位要靠军事实力,廉颇不服不是没道理,但蔺相如相忍为国更值得称赞。赵何、赵章兄弟之争使赵国称霸梦破,蔺相如、廉颇将相和使赵国继续维持强国地位。

但也没能一直维持下去。历史文化街区中有平原君府,为复建的四层阁楼。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史料记载,平原君家楼为当时天下第一高楼。平原君最有名的门客叫毛遂。

毛遂自荐,说的是公元前257年秦军攻打赵国,赵王命令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门客毛遂自荐随行。平原君和楚王说了半天没有效果,毛遂持剑上殿,说动楚王出兵抗秦救赵。

从渑池会到毛遂自荐,22年时间,从自己“盛设兵”就可以拒秦,到需去别国求救才能解围,赵国何以沦落至此?

有史家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蔺相如、廉颇为代表的新兴官僚集团被排挤削弱,而宗族贵族占据要津,在赵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其代表就是平原君。宗族贵族掌权后,为维护自身利益,大力排挤新兴官僚集团中的能臣。赵孝成王即位后,平原君出任相国,宗族贵族完全控制了朝政,蔺相如等能臣失去了话语权。

高大张扬的平原君家楼遮蔽了谦让低调的回车巷。

这在赵国的灭顶之灾长平之战前后表现得很清楚。公元前262年,在讨论是否接受韩国献给的上党之地时,赵孝成王只听取了平原君等宗族贵族的意见,没理会蔺相如和廉颇,结果引发长平之战。战事开始后,孝成王听信秦国间谍的谣言,以宗族贵族赵括取代廉颇为主将。蔺相如闻讯极力劝阻,说用赵括是胶柱鼓瑟,但孝成王根本不听,结果造成40万赵军被坑杀的惨剧,赵国再无力与秦抗衡。

自此以后,廉颇老矣。

公元前222年,秦灭赵。次年秦王称帝,为秦始皇。

秦始皇出生在邯郸。有研究者认为,秦始皇出生地就在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一带,这里是当时贵族、大臣和富豪们的居住区,秦始皇之父所居的质子府应置于此。在文化街区附近的丛台公园里,新建了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

邯郸市文化局

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文华摄

但无论是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还是平原君家楼,都不如回车巷知名度高,权势的气焰终究掩盖不了美德的光辉。

古道之驿动的心

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里,复建了邯郸驿。

邯郸驿,作为华北平原上最早形成交通要道的节点,数千年来,有多少人曾在此经过,多少驿动的心曾在此摇荡,多少复杂思绪曾在此飞扬,无从得知。

随手翻看汉唐至明清的文人作品集,不少集子中都有关于邯郸的诗文或记录。

这不奇怪。行行重行行,古人晓行夜宿,总要到节点上歇脚。走太行山东麓大道,邯郸投宿是个必选项。邯郸有诸多赵国遗迹,还有表达人生如梦的黄粱梦,自不乏触动文人墨客兴奋点的题材。长夜漫漫,邯郸驿墙上的题诗应有很多吧。

邯郸自古出美酒。鲁酒薄而邯郸围,《淮南子》中说,鲁国和赵国同时给楚王献酒,鲁酒薄而赵酒淳厚,楚国管事者向赵使索酒被拒,就把两国的酒调换,楚王怒赵酒薄而发兵围邯郸。

一路风尘,无论是访古伤怀,还是及时行乐,慰藉游子心绪,少不了酒。这在唐诗中有记录。

岑参《邯郸客舍歌》:“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李白《邯郸南亭观妓》:“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王建《邯郸主人》:“远客无主人,夜投邯郸市。飞蛾绕残烛,半夜人醉起。垆边酒家女,遗我缃绮被。合成双凤花,宛转不相离……”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从洛阳北上,到邯郸就算进入燕赵了,侠义之气也是唐代诗人邯郸行吟的一个主题。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这是高适的《邯郸少年行》。邯郸城南即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头,平原君府原在附近。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这是王昌龄的《城傍曲》。

长河落日,寂寞孤旅,思乡是永恒的主题。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解说词中,引用了一首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剧情从金朝使者在南宋被杀引起。宋金对峙百余年,多数时间和平相处,外交使者往来频繁。每年正月初一要互派使节向对方祝贺,双方皇帝、太后生辰也要遣使祝贺,来来回回都要经过太行山东麓大道,也总要在邯郸过夜。南宋使臣的诗文中留下不少关于邯郸的记录。

楼钥在1169年作《北行日录》,去时写道,邯郸的城和楼都很高大,是北宋留下的,能看到赵国都城的旧址和丛台,丛台上有亭榭。返程写道,在邯郸能看到太行山色,城里沿街做灯洞,很可观。

邯郸市文化局

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街景。受访者供图

范成大在1170年所作的《揽辔录》中写道,赵都故城绵延数十里,有灵台坡池,邯郸人春天倾城出祭赵王,在其上歌舞。邯郸城边上有蔺相如、廉颇墓。邯郸人雄健尚武,曾截杀南征宋朝失败的金军以待王师(宋军)。他还作《邯郸驿》:“长安大道走邯郸,倚瑟佳人怅望间。若见膻腥似今日,汉宫何用忆关山。”

当时的邯郸人也有自己的诗句。1159年生于磁州(今邯郸磁县)的赵秉文是金朝重臣,他有首《过邯郸》:“十五年来黍一炊,丛台重觅旧题诗。而今马上行人老,不似当初过赵时。”感叹时光流逝。

赵秉文的门生元好问有《过邯郸》四首,其一写道:“富贵荣华一叹嗟,依然梦里说韶华。千年几度山河改,空指遗台是赵家。”多了沧桑之感。

元明清时期邯郸道是重要的进京通道,明代何景明的《邯郸行》中写道:“邯郸道上车马多,行人夜火渡漳河。邯郸女儿年十五,能弹琵琶善歌舞。青灯朱户夜当垆,垆头酒熟唤客沽。玉壶有丝为君系,不妨醉向邯郸途……”

1664年(清康熙三年),81岁的学者孙奇逢受一桩文字狱影响,要从河南去北京申辩,农历四月十八经过邯郸,这天他作了三首诗,其一为《邯郸道中》:“邯郸古道直如矢,马足车尘无刻止。但得能逢侠少年,虽耄愿结为知己。”还有首《与随行对语》:“惊涛共尔泛危舟,此日波恬汗漫游。患难经多平等事,莫愁树叶破人头。”两诗显示出老者的豪情和淡定。

次日,孙奇逢还写了首《旅店题壁者过愤》:“世事无庸不太平,华山顶上有人行。不经险处真不见,大道无言自化生。”当时邯郸驿中的题诗应不少,不知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语句,引发老人书写感悟。

古祠之人生感慨

唐代以后,诗人在邯郸抒发的人生感慨多与黄粱梦有关。

黄粱梦的故事,始于唐传奇《枕中记》,作者沈既济。说的是719年(唐开元七年),邯郸道上,落魄士子卢生遇道士吕翁,在其帮助下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飞黄腾达,尽享人间富贵,历经宦海风波而善终,醒后发现一锅黄粱饭尚未做熟,遂感叹人生如梦。

元代马致远将其改编为杂剧《黄粱梦》,明代汤显祖又改编为戏剧《邯郸记》,为其《临川四梦》之一。他们演绎情节,深化主题,使这一故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